人物:物理学教授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物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杨振宁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的很大影响。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1952年秋杨振宁等物理学家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左起:杨振宁、派斯、李政道、斯诺、爱德华兹、沃德、南部阳一郎)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关于“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论文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诺贝尔奖章与奖状
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他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表达回国探亲的意愿,杨武之将这一消息报告国务院后获批准。7月,他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影响极大,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2年,他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79年1月30日,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词,指出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
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他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发表关键性意见。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1980年代起,他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1989年,他担任亚太物理学会首任主席,该学会后来设立“杨振宁奖”以表彰年轻学者。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他先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
2004年秋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新生在课间交流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5月,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回忆1971年回国访问的情形,深情追忆挚友邓稼先。
2021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

1944年,年仅22岁的杨振宁以物理学硕士学位的身份,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担任教职一载。

任职期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代表,杜致礼便是其中之一。

在那时,杜致礼的家庭尚无翻天覆地的巨变,她的父亲杜聿明依旧担任着国民党的高级军职,她的生活洋溢着无尽的幸福。

杨振宁后来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留学之旅。而他与杜致礼的再次相逢,则发生在1949年的那个圣诞节。

杨振宁与友人一同步入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进餐,不期然邂逅了正遭遇家庭巨变的杜致礼。

两人怀着对祖国的深切眷恋,一位在这陌生的异域他乡倍感孤寂,于是不久便开始了交谈。

对于杜致礼而言,杨振宁堪称一位稳重而成熟的前辈,与之相处,他总能体会到那份踏实与安全感。

至于杨振宁而言,杜致礼乃一位生龙活虎、性格开朗的姑娘,她使得杨振宁这位常年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的学者,得以时常保持愉悦的心情。

于1950年8月26日这一天,杨振宁与杜致礼携手步入婚姻的圣堂,自此,两人的生活便如同和谐的音乐,琴瑟共鸣,共谱美满。

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婚姻生活堪称美满,他们的子女亦各展所长,在事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五十载金婚的温馨时光过后,2003年杜致礼因病离世,而杨振宁亦因挚爱的妻子离他而去,陷入了深沉的哀伤之中。

那段时间,无疑是杨振宁人生中最为悲痛的时光。

正是在这一刻,翁帆悄然走进了杨振宁的内心世界。

杨振宁与翁帆

翁帆与杨振宁于1995年相识。

在那个阶段,华人物理学会选定汕头大学作为会址。身为汕头大学学子,翁帆因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受委以重任,负责接待来宾。她主要接待的贵宾包括杨振宁夫妇。

沿途,翁帆凭借其周到细致的照顾,使得杨振宁夫妇在旅途中倍感舒适。杨振宁夫妇对这位年轻女士甚是满意,并与她合影留念,以此作为珍贵的纪念。

2003年,杜致礼去世。

翁帆对于此事依旧蒙在鼓里,即便在圣诞节之际,她亦不忘向杨振宁夫妇寄去一张充满祝福的贺卡。

收到圣诞卡片后,杨振宁拨通了翁帆的电话,向他娓娓道来家中发生的种种。翁帆这才得知了杜致礼不幸仙逝的消息,她的心情显得尤为沉重。

杨振宁与翁帆久未谋面,遂诚邀她赴中文大学相聚。

这次见面,对话轻松愉快。

青春洋溢的翁帆,为杨振宁那颗曾长期笼罩在阴霾之下的心灵,带来了温暖的慰藉。

随后的时光里,每当闲暇之余,杨振宁便习惯性地与翁帆促膝长谈,而翁帆也逐渐将此作为每日的例行公事。

在层层的交流与互动中,杨振宁与翁帆之间的情感纽带日渐紧密。

在2004年12月24日,两人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领取了结婚证书。

人们对于他们两人的婚事充满了难以置信,他们觉得杨振宁已82高龄,而翁帆才28岁,如此悬殊的年龄差距,怎能单纯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呢?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冷嘲热讽,针对翁帆与杨振宁的婚礼,质疑声此起彼伏,意图借此影响他们的婚姻幸福,使之蒙上阴影。

杨振宁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便已对如此情形有所预判,因而对周遭对他言论的种种议论,他选择了淡然处之,不予理会。

翁帆与杨振宁本持相同的见解,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结伴同行。

他人的观点并未对杨振宁与翁帆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他们依旧保持着甜蜜的相处之道。

纵然杨振宁与翁帆在步入婚姻殿堂后,因年龄差异而在某些议题上存在分歧,然而这些分歧并未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尽管杨振宁已步入八十高龄,他的身体状况依然健朗,以至于在攀登山岳之时,翁帆甚至需依赖杨振宁的扶持方能前行。

那是2005年4月的一个明媚日子,杨振宁携同家人一同踏上了攀登黄山的征程。

翁帆平日鲜少锻炼,因此爬至中途便已疲惫不堪,后半段路程几乎全赖杨振宁扶持。

杨振宁边走边开玩笑。即便我步履维艰,却依然钟爱紧握你的掌心。每当我与你相牵,那份坚实的安全感便油然而生。

翁帆累得气喘吁吁,不禁感慨道:“身体之健壮,实乃至关重要。我定当从今往后,着力锻炼,以保身体康健。”

此语方落,四周众人无不忍俊不禁,笑声此起彼伏,一时之间,气氛变得尤为融洽。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已走过了19载春秋,曾经对他们的爱情表示怀疑的人们,也渐渐开始相信他们之间洋溢着真挚的爱意。

杨振宁的物理成就有多大?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为代表的学术成就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学士院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国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除诺贝尔奖外,他还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杨振宁说过,物理学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算题,是要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

他用一辈子,实践了这句话。

THE END